|
我国的燃气轮机发电事业始于1959年,当时从瑞士BCC公司引进两套6200kW 的单循环燃气轮机列车发电机组,燃料为大庆原油。
20世纪60年代,燃气轮机发电站的建设及其设备的制造生产初具规模,总装机容量达到6万kW,最大单机容量为45000kW。
上汽厂、南汽厂、哈汽厂、东汽厂等制造厂曾先后设计生产过燃气轮机组,这些机组的技术性能都不高,燃气初温一般在600~700℃左右,热效率为16~25%,所建电站基本上是单循环机组。
客观地讲国家在当时也投入了不少力量,开辟和启动了燃气轮机发电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燃料政策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使兴起不久的这项事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
后来,于1972年和1976年分别从英国JB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引进了10套MS5000系列、PG5301型单机功率在21700~23000kW单循环机组,从而使我国燃气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kW左右。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燃机制造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萎缩,大部分制造厂停止生产,只保留南京汽轮电机厂为我国唯一生产燃气轮机的制造厂家。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从英国JB公司引进了6套PG6531型燃气轮机组,其中两套就在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孤北热电厂,当时配套引进了两台荷兰的余热锅炉和一台西门子的汽轮机组成了国内的第一套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此次也是我国燃气轮机的第一次配套技术引进,当时将6B型燃气轮机的制造技术引进给了南京汽轮电机厂,从而掀起了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的进程。
“十五”期间,我国开始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西气东输、近海天然气开发和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工程全面展开,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天然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
“十五”期间进行了一次捆绑招标,引进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3种F级大型单轴燃气轮机机组共54套,全部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0 MW。
对于高科技含量的9F系列燃气轮机在国内研制,我国三大动力集团的汽轮机厂都投入重要力量。
哈尔滨动力集团(以下简称哈动力)和美国通用电气(GE)组成的联合体共同生产109FA机型;东方电气集团(以下简称东方电气)和日本三菱组成的联合体共同生产M701F机型;上海电气集团(以下简称上海电气)与德国西门子组成的联合体共同生产V93.4A机型,几乎超越了9E系列燃气轮机发展过程,直登9F系列。
2005年5月,哈动力的109FA机组首先在江苏省张家港电厂和浙江半山电厂正式投运,哈动力在1、2捆项目中中标了9个项目,拿到19台燃汽轮机的制造合同;相隔1个月后,东方电气的M701F燃气轮机又试运成功,国产化率达46%以上;同时,上海电气也拿到9 台V93.4A燃汽轮机的制造合同。
除此之外,“十五”期间我国还有一批电厂的中小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进行了“以大代小”技术改造,建成9E型联合循环机组50 台以上,装机容量8100MW。
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汽轮)与GE组成联合体,启动了9E系列大型燃气轮机国产化项目。2006年7月,第1台国产化机组成功完成点火试车。
此外,“十五“期间我国大型燃气轮机发电装备自主开发、制造的能力有显著增强,大型燃气轮机组装、试车中心已在国内建成投产;一批著名大学成立了燃气轮机研发中心。主机的国产化带动一大批设备配套,备品备件供应和维修、安装、调试、运行的专业队伍。
以燃气轮机发电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与捆绑招标同步进行的国家“863”大型燃气轮机研制科技攻关项目也全力推动,不仅在组织样机研制方面取得进展,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创新以及自行设计制造能力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863”燃气轮机研制项目的进展对我国捆绑招标、以市场换取技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船用、航空用燃气轮机的研制也取得丰硕成果。
内容来源:网络
|
|